新闻网
院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院部新闻>>正文
远山深处的问候——学院新春“文化下乡”暨走访挂联户
2020-01-02  

在岁末年初、新春来临之际,学院党委书记赵伟,党委副书记马记、赵声琪,副院长杨涛率学院帮扶干部一行23人前往500多公里外的文山州富宁县阿用乡那翁村开展新春“文化下乡”和走访慰问活动。

12月25日下午三点半,从富宁高铁站下车之后,扶贫工作队一行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继续驱车两个小时前往阿用乡,虽然碎石子铺就的弹石路略显颠簸,但与前几年相比,在滑坡体和地质条件较差的路段,已经得到了妥善的处置,老百姓日常通车的安全和便捷已经没有问题。

晚上八点,舟车劳顿、长途跋涉一天的挂联干部第一时间与学院驻村工作队在乡政府会议室召开碰头会,听取驻村队员汇报扶贫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并对学院驻村的程雪飞、赵振峰、陈攻、夏云斌、刘旭彪5名队员进行节前慰问。挂联干部与驻村队员们亲切交谈,对入户走访、车辆配备、安全保障等具体事宜进行讨论协调,大家积极出谋划策,气氛十分活跃。

新春送祝福,文化惠民暖人心

写春联、贴春联是我国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平安、寄托美好愿望的传统风俗。26日上午,正值隆冬时节,寒风瑟瑟,那翁小学操场乒乓球桌前围满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人群里气氛热闹,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赵声琪副书记、杨涛副院长、张发龙老师、沈鹏老师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将心底的美好祝愿化作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和一张张饱含真情的福字送给同学们和附近村民。

孩子们排着长队,好奇地探头观望,老师们一边书写春联和福字,一边耐心地给孩子们讲授每副春联的寓意,带孩子们领略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老师们为学生和附近村民共赠送书法作品百余幅,有的端庄严谨,有的秀美俊逸,孩子们视若珍宝、开心不已。看着孩子们天真热情的脸庞,四位老师不顾疲累、不惧严寒,手里不停忙碌着,为每个人都留下一份祝福。

一副副代表着心意的春联,把浓浓的年味儿和新春的祝福送到村民家门口,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留在百姓心间,也切实把党的“文化惠民”政策播撒到这个远山深处的小村庄。 

     26日下午,挂联干部分成小组,前往各自联系贫困户。其中杨涛副院长率走访小分队来到里往村那根村小组,在那根村文化广场给当地村民写春联,送祝福。晚饭后,走访小分队在广场上临时搭台,给村民们放映《攀登者》,不少村民听说有电影看都早早来到广场,村民们说,“电影放到了家门口,大家一起看热热闹闹的”。

 

深山探民情,寻访扶贫新变化

阿用乡位于富宁县北部,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贫困民族乡。曾经的阿用乡是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发展死角,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断路断水断电现象不断发生,路面狭窄,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山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守着金山银山却端着空饭碗,边远、落后、闭塞、贫困,像一团散不开的浓雾长期困扰着阿用发展。那翁、里往是阿用乡最偏远的行政村,其中那翁还是阿用乡两个深度贫困行政村之一。

自2015年学院挂钩帮扶阿用乡以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助力脱贫。截至2019年,学院前后派出四批驻村队员共计16人,学院共安排中层及以上干部60人挂钩帮扶116户,其中那翁村委会83户,里往村委会33户。四年多来,学院在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等工作上真情帮扶、倾力相助,与当地政府和其他扶贫部门、单位一起努力,有效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居住、出行条件,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那翁驻村第一书记程雪飞:“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来到那翁小学,一栋崭新的宿舍楼和教学楼映入眼帘。四年前,这里办学资金严重匮乏、仅有一栋教学楼可供使用,学生食宿问题也难以解决。如今,食堂、宿舍楼、健身器材、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绘画室、音乐室、科学实验室一应俱全,全新的配套设备也已投入使用。

在那翁小学的新建中,我院出资出力,不仅帮助配备计算机教室、捐赠生活用品等,还由学院扶贫办、图书馆联合,学院老师个人捐款出资,为学校师生捐赠购买图书1400余册,用知识的力量开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大门,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摆脱贫困、走出大山。

据了解,阿用乡积极响应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学生在校学杂费、书费、伙食费全免,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此外,在农村儿童失学问题上,阿用乡本着“抓早抓严抓实”的原则,目前全乡无一人因贫辍学。自2016年以来,阿用乡入学率在全县13个乡镇中稳居第一,基本能实现“人人有学上,吃穿两不愁”。

阿用乡党委书记李文刚:“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群众住房条件的改善”

26日下午,学院党委书记赵伟,党委副书记马记、赵声琪,副院长杨涛带着慰问品和学院老师亲自书写的春联,率队分赴那翁村、里往村,到结对帮扶的老乡家里看望慰问。

赵伟书记率队先是走访了那翁村委会八雷村小组的档卡户,硬化过的村内道路看上去整洁干净,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两三层楼高的砖混房,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相互分割开来,不少村民家里还添置了许多新家具家电,居住环境较以往大有改观。

走进八雷村村民黄志明家里,一间新建的厨房正在施工,工人们看到前来慰问走访的赵伟书记和驻村干部,都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打招呼。赵伟书记与黄志明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家里住房安全、饮水保障、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听说黄志明家的女儿正准备上高中,赵伟书记还将学院近年来对档卡户的招生倾斜和优惠政策作了介绍,表示学院会在教育方面对挂联户予以最大力度的支持和帮助。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据阿用乡党委书记李文刚介绍,以前的那翁村,大多数都是茅草房、土坯房,脏、乱、差、臭现象十分突出。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特别是2017年危房改造项目全面启动以来,在学院和各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整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修建了安全可靠的新楼房,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水池、垃圾池、太阳能路灯、卫生公厕、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大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全乡有近三分之一的危房,现已全部拆除改建为砖混房。

如今,走进每家每户都能看到墙上挂着家庭签约医生的联系方式和详细资料。李文刚谈到,阿用乡现已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健康养老有保障”,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不再突出。许多群众也纷纷反映,医保报销比例的提高,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听老乡们诉说着越过越好的生活,帮扶干部和驻村干部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蓝兴苹:“感触最深的是村民们精气神越来越好,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

“这是自家产的土鸡、油茶、蜂蜜,你们大老远地来看望我们,多带回去一些吧”“村里这两天下了点小雨,路不好走,你们就不要上来啦”“到了村口我亲自来接你们,顺便在家吃了饭再走”,在走访途中,老乡们一句句热情关切的叮咛,让帮扶干部和驻村队员们心里暖暖的。

最初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由于长期的闭塞、落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不少村民对帮扶干部的动员劝导常常不配合不支持,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对帮扶干部的辛勤付出往往麻木冷漠,甚至视而不见,很多工作都难以顺利开展。

经过几年的结对帮扶,以及外界信息的大量传入,渐渐地,老乡们开阔了眼界,打开了心扉,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群关系逐渐升温。驻村干部在入户过程中积极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主动宣传学院的帮扶措施,注重通过“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发展后劲。帮扶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群众心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真心换真情,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帮扶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变化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如今,结对帮扶的干部和村民私下里经常互相联络问候,见面都以“兄弟”“亲戚”相称,成了无话不谈,随时随地都能唠嗑、拉家常的“亲人”。

“现在每次来看望他们,都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精气神越来越足,更能融入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了。老乡们淳朴善良、热情有礼,在他们那里,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扶贫的成果,更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感动。”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蓝兴苹说道。

党委宣传部  张瑶/稿  谭雯及各帮扶人/图

关闭窗口
热点专题
校园媒体
联系方式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大学城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5926696 |传真:0871-65926697 
网 址:www.ynjtc.com[公网]    www.ynjtc.edu.cn[教育网]
Copyright2003-2017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网